复合材料与工程 080408
(Composite Materials and Engineering)
专业介绍
本专业始于1997年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下的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方向, 2012年获批新专业招生。现为天津市“十二五”战略新兴产业相关专业、天津市“十三五”应用型专业、天津市一流专业、天津市产教融合品牌专业,所在学科拥有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,建有国家重点实验室、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、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人才培养平台。
专任教师全部具有博士学位,拥有“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”天津市教学团队。专业遵循“教学为中心,科研为先导,科研促教学,教与研相长”办学思想,构建了“高校 - 协 ( 学 ) 会 - 企业”协同创新人才培养平台、“基于实验问题自主实验”的实验教学体系、“基于职业技能现场培训”的实习教学体系,形成了以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、复合分离膜材料和先进纺织复合材料为特色的专业方向。
培养目标
本专业培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,胸怀经纬、求真务实、品高学优、工勤业精,适应国家经济和复合材料行业发展需求,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、高度社会责任感、国际视野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,具备扎实的数学、自然科学、材料科学和工程基础知识,坚实的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,能够在国防军事、航空航天、交通运输、能源化工、智能制造等领域,从事复合材料行业工程技术、产品设计、成型加工、生产管理、研究开发等工作的高素质创新人才。
学生毕业五年左右达到的目标如下:
培养目标1: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道德素质,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和高度社会责任感,具备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意识,有意愿并有能力服务社会。
培养目标2:能够适应复合材料领域工程技术发展,具有数学、自然科学知识和工程技术知识,运用专业知识和和工程技能以分析、研究和解决复合材料领域复杂工程问题,具备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。
培养目标3:能够基于法律、环保、工程伦理要求,在企业和社会环境中承担复合材料及其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、设计、开发、加工、应用等方面的技术和管理工作。
培养目标4:适应独立和团队工作环境,具备与同事和公众良好沟通交流的能力,能够独立或领导团队实施复杂工程项目的协调与管理。
培养目标5:熟悉复合材料领域的国内外现状、动态和发展趋势,能够通过多种途径学习、拓展自己的知识能力,具有终身学习、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能力。
三、毕业要求
四、毕业要求对培养目标的支撑
培养目标 毕业要求 | 目标1 | 目标2 | 目标3 | 目标4 | 目标5 |
1.工程知识 | √ | √ | √ | ||
2.问题分析 | √ | √ | √ | ||
3.设计开发解决方案 | √ | √ | √ | ||
4.研究 | √ | √ | √ | ||
5.使用现代工具 | √ | √ | √ | ||
6.工程与社会 | √ | √ | √ | ||
7.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| √ | √ | √ | ||
8.职业规范 | √ | √ | |||
9.个人和团队 | √ | √ | |||
10.沟通 | √ | √ | |||
11.项目管理 | √ | √ | |||
12.终身学习 | √ |
五、主干学科
材料科学与工程。
六、核心知识领域
涵盖工程基础、材料学科基础、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等知识领域。涉及工程制图、有机化学、高分子化学、高分子物理、材料科学基础、复合材料研究方法、材料物理性能、复合材料学、复合材料结构设计、复合材料成型工艺与设备等。
七、专业核心课程
工程制图(45学时)、有机化学(60学时)、高分子化学(45 学时)、高分子物理(60 学时)、材料科学基础(45 学时)、复合材料研究方法(60 学时)、复合材料学(30 学时)、复合材料结构设计(30 学时)、复合材料成型工艺与设备(30 学时)。
八、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
认识实习、复合材料制品课程设计及劳动教育实践、复合材料专业创新创业实践、毕业实习、毕业设计(论文)等。
九、主要专业实验
高分子化学实验、高分子物理实验、复合材料研究方法实验、复合材料专业实验、复合材料综合实验等。
十、学制与修业年限
标准学制4年,弹性修业年限为3-6年
十一、授予学位
工学学士。
十二、课程逻辑图